易縣銅雕
易縣銅雕歷史悠久,是古代青銅器制造技藝的延續。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國銅人、大銅鋪首銜環都是“國寶”級藝術珍品。雍正帝在易縣建造清西陵時,宮廷銅雕技藝開始在易縣傳承,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易縣銅雕鍛刻藝術。易縣銅雕鍛刻技藝可考的傳承譜系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間。1976年,第三代易縣銅雕傳人牛增錄受邀參與制作毛主席紀念堂堂匾大字的鍛刻鎏金工程。
作為一項傳統技藝,易縣銅雕有怎樣獨特的魅力?銅雕傳承人劉桂軍介紹,易縣銅雕又名鏨刻,技藝特點十分鮮明,“銅雕鍛刻的銅板需要選擇1.2毫米以上的紅銅或黃銅,鍛打時高溫退火,冷卻之后鍛錘,為確保銅的韌柔性和延展性達到最佳狀態。特別是鍛造高浮雕制品時,要反復煅燒退火,才能使浮雕鍛刻達到立體、生動的效果。”
易縣銅雕鍛刻復雜的工藝全部由手工完成,包括創意設計、下料退火、鍛打刻制、上膠鍛刻、打磨拋光、作色防護等環節,每個環節都由藝人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純熟的手感進行控制。主要表現手法有浮雕和圓雕,浮雕圖案以山水花鳥、蓮藤枝蔓、龍鳳祥云等為主,圓雕多以室內擺件、城市雕塑、寺廟佛像等形式展現。
劉桂軍坦言,易縣銅雕對普通大眾而言還比較陌生。“易縣銅雕的生命力來自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把銅雕藝術品與豐富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同時也與時俱進,縮小易縣銅雕與時代審美觀念的距離,彰顯藝術水平,做出易縣特色。我們還要走出去,參與各類雕塑、銅雕藝術展銷展覽活動,以多種形式推介易縣銅雕,讓大家認識、喜歡上易縣銅雕。”
從小在“叮叮當當”的鍛刻聲中長大,劉桂軍耳濡目染,對銅雕有著深厚的感情。作為易縣銅雕鍛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和責任把這項非遺技藝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讓古老技藝煥發青春的同時,也讓銅雕產業造福鄉里。2016年,易縣銅雕被評為保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