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張士儒
一、必然選擇
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全國、全省經濟都面臨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任務。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找到一個近期有效、遠期利好的辦法。從要素動力學意義上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其中一項有效的選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文化和文化經濟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巨大的作用,創意與人才將比傳統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動力和資本,更快地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20世紀以來,世界上不同國家或地區發生過100多次銀行業危機,給發生國家或地區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但每次金融危機之后,有關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產業大都獲得了新的發展,有的是突飛猛進的跨越發展。
我國高瞻遠矚,黨的十七大就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些英明決策,必將以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載入發展史冊。近年來,我國和我省文化產業的年增長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今年1—5月文化產業平均增幅達17%,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和世界經濟走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已經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問題。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根基,社會進步的源泉,經濟繁榮的保障。文化傳承體現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激勵人們不斷開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境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的特質是由文化對一個民族發展的根基作用和文化產品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文化產品與其他一般物質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能塑造人的靈魂,訴求著人文精神,使人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前提保障。文化產業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新興產業,是生產力水平現代化、經濟結構高端化、人們需求高級化和文化生產市場化的結果,是讓群眾富腦袋的同時富口袋的產業,可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一)為三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為生產力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化是制度之母,體制問題說到底是文化問題,屬于制度文化。當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資金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人們也稱為制度經濟學。
(三)文化產業能通過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兩大引擎,有效地提升社會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產品價值創新,構建完善的價值實現體系,有效地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四)為生產力發展提供文化生態環境保障。硅谷作為一個成功的高科技聚集區,其真正的優勢在于它能提供一個創新所需要的特定文化生態環境。這種環境能有效地把創新精神和創新需求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五)保障創新的原始性。具有文化意義的創新是以原始創新為本位的,是在一定文化生態環境下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實現根本意義上的創新成果。具有原始意義的創新,才是創新價值的核心。
二、文化力與經濟力的融合,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缺少文化的經濟是沒有競爭力的經濟,缺少經濟的文化是沒有活力的文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如果沒有文化強有力的支撐,生產力就不能獲得質的提高和較快發展。當前,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例快速增長,可以緩解環境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同時,文化資源的開發,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文化產業價值實現體系的不斷完善,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新的財富源泉,可以通過文化產品自身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一系列環節,帶動物質領域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美國實施的聯邦戲劇計劃、音樂計劃、藝術計劃、作家計劃,日本出臺的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韓國確立的文化立國方針,都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戰勝本國經濟危機,促進了本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實現自身的繁榮與發展。同時,文化產業可以促進橫向講平衡、縱向講和諧、整體講實力的科學、和諧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的形成,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步伐。
三、文化產業要加強五個功能建設,大力提升文化實力
這五個功能是:①文化資源的整合功能;②文化市場的培育功能;③文化產品生產、消費的引導功能;④文化人才的培育交流功能;⑤文化成果的共享功能。通過文化產業大發展,有效地提升文化實力。文化實力在經濟層面上,體現在競爭力的增強上;文化實力在社會層面上,體現在對社會道德高尚的追求上;文化實力在制度層面上,體現在能保障人充分釋放能量的有效機制上。從歷史經驗看,凡出現社會性困難,都需要文化對人們的心靈進行按摩。文化產業很容易成為最具親和力的經濟門類,它能安慰心靈、刺激經濟增長、拉動內需、提升國家軟實力。
四、當前我省文化產業領域的基本狀況
從總體上講,我省是文化資源大省,但還不是文化發展強省。目前,我省文化企業雖然經營靈活、注重技術、專業化及對市場反應靈敏,但總體看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差,經濟效益不高,創業、融資困難,資源利用度低,創業文化建設滯后。突出反應在對政策性創新引導反應遲鈍,缺乏企業創新明確目標,沒有充分體現自身特色的企業創新文化,缺乏及時有效地反應市場變化的創新理念和創新保障機制;在與高技術相結合的新興業態中,缺乏主打品牌,為他人做嫁衣的邊緣化現象普遍存在;產品附加值低,企業收益率低,極大地影響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市場上缺少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在企業缺少自主知識產權。
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塑造強大的國家文化形象,也是文化態勢強弱的市場表現形式,是質感的衡量尺度。文化質感要內有凝聚力,外有征服力,縱向有積淀,橫向有活力。
毛主席講過:我們的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發展文化產業,我們確實面臨著本領的考驗。當前,我們要站在全局定位自己,站在未來定位現在,把握好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勢在于它能有效地把創新精神和創新要素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的特質,不斷開創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當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把握和努力。
(一)當前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這為世界性文化產業大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
(二)著眼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緊緊圍繞市場主體,健全市場功能,加快改革步伐。在財稅、經管權限、政策措施、智力支撐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予以支持。根據需要和可能,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特區、開發區、試驗區、示范區,培育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跨區連鎖經營模式,盡快形成大發展的格局。
(三)抓住當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東方文化、了解中華文明的興趣不斷增強的有利時機,抓好具有突出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出口,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推進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國際市場。
(四)當前要大力加強六個體系建設
①行業管理體系,②產權評價體系,③資金融通體系,④市場支撐體系,⑤法律保障體系,⑥人才培育交流體系。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需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只有邊提高認識、邊統一認識,邊建設、邊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
(五)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和旗艦型文化企業
品牌可以是文化產品,也可以是文化活動、文化單位、文化名人,品牌要有經濟含量,更要有文化價值。知名品牌和旗艦型文化企業的結合,可在國內發揮帶動功能和整合功能,可在國際上發揮出海遠行功能。旗艦型企業是在產業內具有一定規模的核心企業。以旗艦型企業為核心,逐步形成專業化、標準化和配套化的分工協作體系,對外增強競爭力,對內發揮技術創新、擴散和集成的主渠道作用。中小企業與旗艦型企業合理分工,形成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分工配套體系,可以降低成本,形成合力,優勢互補,加快發展。培育旗艦型企業要面向市場。行政資源是有限的,市場資源是無限的。通過市場培育旗艦型文化企業,重點要放在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
六、歷史的選擇
當今世界,決策者們在巨大的壓力和共同的挑戰面前,變得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包容,正在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努力尋找著人類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要站在未來而定位現在,就會發現文化產業是一種戰略資源,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文化產業的價值不只是在文化上和經濟上,還體現在國家發展戰略上。行為取向、行動智慧、驅動力的產生都不會超越文化發展的高度。從這個意義講,文化產業發展越來越被高度重視是歷史的必然。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中華文明做出一份新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河北省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原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