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河北邢臺臨西縣后胡村清代孫總兵墓附近,發現了一尊清代康熙年間的文臣石像,距今已有330年的歷史。據文史工作者現場考證,該石像應為孫總兵墓前的石像生。
石像為文官形態,高1.55米,寬0.76米,重704公斤,雕工細致,為青石材質。石像頭戴官帽,胸前雙手持笏,五官清晰可辨,形像面慈目善,是一件珍貴的石雕藝術瑰寶。
據當地《孫氏族譜》記載,孫總兵,名維統,字衡甫,“幼英敏,善弓馬”,少年從軍,初任山東范縣(今河南范縣)守備,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調任河南撫標都司,因戰績卓著,被誥封為“懷遠將軍”。康熙年間,又特授浙江定海鎮(今寧波)總兵(正二品)。其功績已載入《清史稿》。
據文化歷史學者孫小林介紹,石像生是古代帝王或大臣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象征著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此石像的發現出土,直觀展現了清代官員制服禮儀文化,為清朝軍事、吏制研究和考證提供了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化研究價值。